【盘点永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靖傩舞(七月跳会)
永靖,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古今文化交相辉映,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恐龙文化、石窟文化、水电文化……这里,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光彩夺目,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2项,州级6项。从今天开始,永靖文旅带您一起领略。
在了解永靖傩舞之前,先科普一下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永靖傩舞俗称“七月跳会”,流传于永靖县西部山区杨塔、王台、红泉和三塬等乡镇的汉族聚居村落落。据明《河州志》记载和永靖民间传说:古时,永靖黄河以南地区气候凉,无夏粮。每当河北地区麦熟时,河南的吐蕃人乘天黑之机,渡河来抢收麦子。当地人便想出一个对付的办法:戴上牛头马面的面具手舞足蹈“咿咿呀呀”的进行驱赶,吐蕃人见到这种场面,以为是神兵天将相助,慌忙逃回南岸,再也不敢来抢收麦子了。从此,每当丰收年景,这里形成了戴面具跳会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永靖县傩舞戏(七月跳会),因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性,堪称戏剧舞蹈的“活化石”。2007年,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称号,傩舞戏进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永靖傩舞(七月跳会),一般在丰收年景酬神还愿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仪式上表演,整个傩舞由下庙、献盘、献牲、会手舞、发神舞、面具戏、赛坛等环节组成。傩舞队由九辖、牌头、旗手、锣鼓手等五十多人组成。
永靖傩舞队由会首、旗手、锣鼓、面具等六十多人组成。从演出内容可分为歌舞型、戏剧型、杂耍型3种。主要剧目有《五将》、《李存孝打虎》、《出五关》、《斩貂蝉》《二郎降猴》、《方四娘》、《笑和尚赶过雨》、《庄稼人》、《小鬼》剧目。
2005年,永靖县傩舞表演队应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组委会邀请,赴南昌表演,荣获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展演银奖,并在艺术周大型民间艺术踩街活动中获优秀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