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巫文化的一种,源于远古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意识,是古代逐鬼驱疫的一种奇特仪式。它既不是神也不是鬼,却兼有神的庄重肃穆和鬼的怪诞离奇,在有着神秘色彩的黄河三峡之畔的炳灵寺周边地区留下了古代的“傩”文化的神秘影子。“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唐代时在炳灵寺一带出现并流传下来。至今“傩”在永靖民间有着其继续生存的深厚文化土壤,以顽强的生命力流传数千年而不衰。
我们都知道在唐末宋初,炳灵寺一带被吐蕃所占领。一些蕃人就前来骚扰这一带的汉人,并趁机抢收庄稼。汉族百姓为防止蕃人的野蛮行径,就在此时戴上“脸子”(面具),打着旗子,鸣锣击鼓地进行游行。入侵的蕃人以为有神灵相助,不敢再贸然侵犯。这种方法演变成为现在仍流行于永靖民间的“跳会”。永靖的傩舞在民间俗称“七月跳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军礼”的基本内容,所使用的面具大多数为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中勇猛善战的武士和将军,另一方面还增添了三国历史故事和民间民俗生活内容,增强了民众的观赏兴趣。从2006年以来,我们的傩舞戏被列入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被授予“甘肃傩舞之乡”和“中国傩文化之乡”等称号,傩文化已成为永靖县一张耀眼的县域文化“名片”,以其保存之完整、形态之原始、活动之广泛、特色之鲜明,成为中国和世界傩文化海洋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研究古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