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一些传染病也进入了高发期,登革热、疟疾、蜱虫传播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等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几种。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了解这些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登革热:蚊媒传播的高热疾病
主要症状 :突发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通常持续3-7天;伴有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与骨关节痛,全身乏力;面、颈、胸部潮红,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可出现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或黏膜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传播途径:登革热是严格的伊蚊媒介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由病人 / 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径不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疾病。
主要危害:登革热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重症者可危及生命,其发病时的高热及剧烈的头痛、关节痛等症状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预防措施:尽量不去或少去登革热流行区域旅游,若前往,尽可能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避免蚊虫叮咬;避免在伊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理蚊虫孳生地,如清除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等,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可投放杀灭幼虫的缓释剂;家中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防蚊设备,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等装备,科学使用质量合格的杀虫喷雾剂灭蚊。
流行态势: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云南和广东地区经常发生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夏季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为白纹伊蚊等传播媒介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登革热疫情传播风险上升,流行期登革热疫情波及的区域及报告病例数量可能有所增加,部分省份存在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
疟疾:蚊媒传播的寄生虫病
主要症状:通常在人受到感染的蚊虫叮咬后 10-15 天出现症状,最初症状可能较轻,之后出现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等典型疟疾症状,恶性疟若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重症病例,出现脑损害、严重的肝肾损害、肺水肿、休克、溶血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疟疾主要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给人,输血和受污染的针头也可能传播疟疾。
主要危害:疟疾可引起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脾肿大、贫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预防措施:在疟疾流行地区,要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如使用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设施,室内喷洒菊酯类杀虫剂进行灭蚊,野外工作时穿长衣长裤;有疟疾流行地区旅行史的人员在入境前如果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表现,应提前申报,配合海关检疫人员进行相关检验,回国后如果出现疟疾症状,应及时就医,主动告知旅行史。
流行态势: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国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员流动的增加,我国疟疾输入风险亦不容忽视,尤其在夏季,气温升高,按蚊活动频繁,增加了疟疾传播的风险。
蜱虫传播疾病:蜱虫叮咬引发的多种疾病
主要症状:蜱传疾病种类繁多,症状各异,常见的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症状为持续高热、乏力、肌肉酸痛,严重可致多器官衰竭;蜱传出血热,可出现发热、出血倾向、休克等;斑疹伤寒,会有发热、头痛、皮疹等。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分泌液等体液感染。
主要危害:蜱虫传播的疾病病死率相对较高,且易出现重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一旦感染,患者往往需要较长的治疗和恢复时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预防措施:野外劳作或活动时,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穿浅色、光滑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户外游玩、劳作后尽快洗澡更换个人衣物,检查身体有无蜱虫叮咬;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流行态势:蜱传疾病流行季节为每年的4-10月,其中6-8月为高发季,在丘陵、山区及森林等区域生活的居民,以及去这些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夏季气温升高,蜱虫活动频繁,进一步增加了蜱虫传播疾病的发生风险。
流行性出血热:鼠类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面色潮红等症状,眼结膜充血、颈部及上胸部皮肤潮红,可出现腋下、胸背部点片状出血点、瘀斑等,少数患者可有呃逆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老鼠传播,包括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等。
主要危害:流行性出血热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尤其对肾脏损害明显,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休克等,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即使康复,部分患者也可能遗留肾脏功能受损等后遗症。
预防措施:做好防鼠、灭鼠工作,避免与老鼠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在疫区不接触鼠类,不到野外草地上嬉戏、玩耍、晒衣服和被褥;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及被鼠类污染的食物,防止食入经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野外工作人员、灭鼠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口等;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16-60 岁的高危人群应接种出血热疫苗。
流行态势:夏季气温升高,鼠类活动频繁,其携带的病原体更容易传播,导致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风险增加,尤其是在农村、仓库等老鼠较多的地方,更易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
夏季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登革热、疟疾、蜱虫传播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不容小觑。了解这些传染病的主要症状、传播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好防护,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共同抵御传染病的威胁,度过一个健康、安全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