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绘乡情:民族刺绣馆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永靖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30 发布时间:2025-07-18
字号:
收藏

为带动妇女就业、传承传统技艺,今年2月小岭乡大路村刺绣馆建成,60余名妇女在农闲时节设计图案、穿针引线、色彩搭配,绣织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7月17日清晨,记者来到小岭乡大路村刺绣馆,看到馆内外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妇女们各司其职,展示各自的技艺,缠线、刺绣、钩织,桌子上摆满了她们制作的精美绣品。绣着花鸟纹样的枕头套、素雅别致的冰丝帽、缀着花边的靠枕套,像一件件的艺术品。

刺绣馆内,一幅幅刺绣作品映入眼帘:色彩明快的民族用品被盖、针法细腻的枕头套、图案精巧的鞋垫与冰丝钩织凉鞋等,种类丰富的绣品不仅展现着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更彰显着当地农村妇女靠手工艺创收的新生活。

小岭乡党委副书记 乡长 张淑平 小岭乡大路村刺绣馆建于今年2月份,现已正式投入运营。这个作坊是由我们乡、村两级和帮扶单位共同筹建完成的,建成了现在这个集生产加工、技能培训、作品展示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刺绣馆。我们各村妇联主席、党员代表以及技艺精湛的绣娘带头组成,并辐射带动全乡60余名各族妇女参与其中。

刺绣馆一方面对接市场订单,另一方面组织绣娘们进行培训,提高绣法技艺。完工后统一回收进行质检后交付客户,形成了从订单到交付的完整闭环。

小岭乡党委副书记 乡长 张淑平 在运营流程方面,我们建立了一套比较高效的链条,可以概括为“统一接单设计一分散灵活生产一集中质检交付”。具体就是:由作坊统一对接来自市场的订单需求,主导新产品的样品设计和开发工作。再由作坊组织参与生产的绣娘们接受标准化的技能培训。之后她们就可以领料回家,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分散生产。最后,将完成的成品集中回收到作坊里来,进行统一的质量检验,合格后统一交付给订单客户。

这些农家妇女在针线穿梭间,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绣出了精美作品,更绣出了自信与创收的新希望,也为乡村生活添上了一抹充满成就感的亮色。

小岭乡大路村妇女 周阿西叶 我去年开始钩织这个手工帽子,也不错,村上给我的订单也很多,我闲的时候通过钩织帽子来挣一些零花钱。我们村上办的刺绣馆也很不错,我们姐妹们做的好的手工织品都拿过去互相交流。

在大路村妇女张麦言家中,看到她正在熟练地用手机快手平台进行直播,在网上销售自己的手工钩织夏凉帽和刺绣作品,人气很高。直播间里不时有人询问帽子的材质和价位,也有人已经下单购买。

小岭乡大路村妇女 张麦言 这个刺绣是我自己绣的,我自己的嫁妆也是和妈妈一起绣的,已经20多年了。这个手工钩织的夏凉帽是冰丝线,我自己钩织已经三年多了。今年也没有外出打工,通过快手等各大网络卖帽子,挣点零花钱。这个帽子女性戴起来特别方便,夏天不戴的时候可以折叠起来收纳在包里,想戴再拿出来。这个帽子的质量也特别好,机洗手洗都不变形,戴上比买的帽子更凉快。再通过村上的刺绣馆帮我卖一点,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块钱。

小岭乡刺绣馆的意义,最终落在了每一位拿起绣针的农村妇女身上。在这里,指尖的技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零碎的时间有了价值归属——不必远离家乡,不用舍弃家庭,靠着一双巧手就能为生活添一份底气、为家庭增一份保障。它不仅为农村妇女打开了一条“家门口就业”的路子,更让她们在一针一线的创作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与生活的奔头。

小岭乡党委副书记 乡长 张淑平 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持续深耕细作,努力加强刺绣人才培养,拓展市场渠道,推动功能升级,并计划在年底前,将刺绣馆升级打造成一个集精品展示、高效培训、多元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刺绣作坊,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这项产业真正成为我们小岭乡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x
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