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人们赋予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产物。它的名字不是凭空而来的。在永靖县太极镇有一个村子叫“古城村”、也叫“古城子”。为什么叫“古城”?你知道它的名字的来历吗?一 、古城村就是汉代的允吾县城早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西北边垂设了一个县,名为“允吾县”,为金城郡辖。允吾读作“沿牙”。《后汉书》颜注:“允吾,县名,属金城郡,故城在今兰州广武县(今永登县)西南。允音沿,吾音牙”。三国时期,魏初改“允吾县”为“金城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又改为“允吾县”。南北朝时改为“龙支县”,《元和志》介绍:“龙支县,本允吾县也”。仍属金城郡。隋代龙支县属枹罕郡。到唐朝初复设“允吾县”,武德2年(公元60年)废止,重设龙支县。 有关允吾县城城址的考释,学者们说法不一,没有定论。有的认为古允吾县城在我永靖县太极川古城村;有的认为在永靖县盐锅峡黑台、小茨沟附近;也有认为在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村。作者认为古允吾县城就在永靖县太极川古城村。 最早提出允吾古城在永靖县的人是清代人陶保廉,他说:“允吾县故城则在湟水南,黄河北,与允街(永登县红城镇河西的古城湾)隔水相直,当今平番(永登县内)、碾伯(乐都)、河州、皋兰四邑接壤。湟、黄二流之交,焦家河、张党堡等地,河州极北边境,其允吾所治欤”(陶保廉《辛卯侍行记》216页)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记:允吾县“治所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北湟水南岸”(《中国地理名词》150页)“允吾”二字是当时古羌语名字中的汉音译,意为“左川”。“左川”者只左边有川,右边没有川,那它就是“半个川”,符合古城村所在“半个川”的地理位置。 据考,汉昭帝始元六年七月置允吾县,金城郡治。县址就在今太极川古城村。最早描述祖国山川地理的古籍《水经》描述了允吾县所在的位置。经文云:“河水又东,洮水注之,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永乐大典》版影印本16--17页)。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水经注》作注并辨误道“河水迳其南,不在其北,县在大河之北,湟水之南”。意思是黄河流经允吾县城南,并不像经文说的流进城北。《水经》把允吾县城的位置描述的十分清楚:黄河自西向东流来洮水注入,接着就是流经允吾县城的叙述。可见,允吾县就在洮河与黄河交汇处的下游不远处。 1987年,省文史研究馆组织兰州大学、西北师院学者、专家对允吾县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察,认为:刘家峡河谷地古城遗址就是汉金城郡允吾县古城遗迹。 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冯绳武在他的《河州政区城关考》中写道:“由于黄河在今永靖古城盆地,呈一大湾曲,流向自东至西,又转向东流,河北岸的古城村在大川内,由东至西,分上古城与下古城,符合《水经注》注文‘河水迳其南,不在其北’的解释。但从大范围论,古城实在黄河右(南)岸。也符合经文所云;“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与注文并无矛盾。经实地调查,古城海拔1660米,为正方形,每边长逾500米,约占地500亩,分上(东)下(西)两城,全属住落。农田与果蔬园地,居民5000多人。原有东、西二门,南距黄河二里余,有古渡口过河可至罗川村。今城垣全毁。老人王某(80岁),尚能忆及旧城四至地址,今仅东南角尚存“古城角”地名。附近有汉墓出土五銖钱与方形砖,足证此古城确属金城郡治允吾所在。”(自《临夏回族自治州志》1993年版1496页) 《永靖县志》(9页)载:前秦太安元年(385年)九月,凉州吕光派尉祐为金城太守,尉祐袭据允吾县,见北有雾宿山作屏障,南临黄河,地势开阔,他便依靠坚固的城池叛变。吕光派大将姜飞攻城平叛,城破尉祐不敌,弃城逃至兴城,今本县川城镇。兴城:前凉张轨分平界置晋兴郡(《晋书.地理志》),今永靖西部属晋兴郡,东部仍属金城郡金城县(《甘肃省永靖县地名资料汇编》)。《资治通鉴》(卷106,第3354页)“允吾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川城镇)”,“兴城当在允吾之西,白土之东”。邓隆:白土城在今河州积石关内。这就将古允吾县城的位置在太极川内描述的十分清楚。 《黄河三峡移民志》记载:“刘家峡上下古城村有古城。据当地尤氏家谱记载和传说,明洪武二年(1369年)此城已废,但遗址尚存。后在古城遗址发现地壕,上盖圆木的窑式住房。住房内有灰层。出土过高约二尺的青灰色无底陶罐、铜元麻钱等”。 明洪武元年,明军元帅徐达率军经略西北,与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激战于兰州。先后攻占了兰州、临洮等地。洪武二年,大将邓愈兵锋指向大夏河流域。渡黄河取河州,允吾渡道是必夺之地,允吾城是桥头堡,允吾城将是一番激烈的厮杀。战争中攻城掠寨是不择手段的,允吾城可能就毁在此次战役中。也可能毁在其后的元军与明军在河湟地区争夺战之中。 窦氏家谱也记载,其先祖“復迁省西允吾城---半个川”。从古籍记载到专家考证,又有家谱佐证,古城确实建过城池,并且这个城池叫“允吾县”城,既然有了城池,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且年代又久远,它就成了古城。所以人们把这个地方就叫古城。这就是古城地名的来历。二、古城城池在什么地方《永靖县志》记叙:“据村民尤青和老人讲,早年村西有古城,长约450米,宽约260米,墙基厚约10米,筑有东西两门。民国20年(1931年),东北角有残垣断壁,后被村民取土全毁” 。 现在这所城池大体轮廓仍依稀可见: 南城墙:太极川上古城村村西七社十字路口向南188米处有一条到中庄村的水渠,其中经上古城村七社的一段水渠就是南城墙。作者小时候就听老人说“水渠建在城墙上”。 水渠宽约10米,渠两侧是大坎子,南侧陡立,几乎垂直,深约3--4多米,有一斜坡路向西南延伸下去,叫“尕斜路”。北边稍浅些。人们把它叫做“古城壕”、“城壕沟”。此处距黄河二里多。符合冯绳武教授说的“南距黄河二里余”。 东城墙:自此渠垂直向北,是一条笔直的大道,直到上古城村七社窦盼存家(再上道路拐弯)。这条大道就是当年允吾城的东城墙遗址。此路段实测长376米。窦盼存家周围原前是一个大土墩,城角轮廓十分明显,符合《永靖县志》记载的“东北角有残垣断壁,后被村民取土所毁”记叙,新农村规划时还存有土墩。现其庄窠要比别人家的要高些。 北城墙:自东至西全为耕地,城墙不见,但两边分部着大小不等的坑地与坎子,有些地势与周围大的地势相反,仔细推敲可能是取土筑墙所致。 十字路口是允吾古城的东城门 这段直路二分之一处是十字路,恰巧距水渠188米,距窦盼存家也180余米。这就是允吾城的东城门。 古城村有一个小地名叫“古城阁”,意思是城的一角。它的位置就在十字路口以下水渠以上的城内,有住户。因它靠近城池角,所以叫“古城阁”。当地人在劳作时经常出土一些碎瓦当瓦片、人兽骨及草木灰层,还经常挖出一些夯实过的土层,夯印依稀可见。 如果按正方形一里勾勒城池,城池西门就在下古村一社的地方。所以,汉金城郡允吾县古城就在今上古城村七社十字路口至下古城村一社的地方。 还有以下条件可以印证这里曾建过城池: 大道东南角东侧靠水渠有一三角形深坑,深约4-5米(1973年新农村规划前)。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靠大道长约60米,北面长约100米余,弦边是个弧形,估计为筑墙取土上墙的通道。现上古城学校操场原先也是一个大坑,深约4-5米。这些深坑被山洪水(原先雾宿山宽沟的洪水另有水路,后在修铁路时改为现今水道。)常年淤填,至今未满。从东汉始元六年设置金城郡允吾县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了。因年代久远无法推断深浅,而这么大的深坑是怎样形成的呢?解释只有一个---取土!而取这么大量的土何为?筑城!别无解释。 古城村确有古城,虽然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沧桑,历史的痕迹却很难抹去。
如今,允吾县城遗址城墙已荡然无存,一望尽为村落和农田。“古城”仅有其名而无实。一个古城村的名字还留存于人们的生活中。
作者:罗豆宝